Ad Code

《Transformers》: 美日玩具商联手打造的赚钱生意







( 以上Diclone玩具照片转载自:Variations: It's PRIME Time!网页及Actoys论坛 。)











( 以上Transformers玩具照片转载自:TOM在线【《变形金刚》专题】网页 以及 彩山公司【《变形金刚》专题】网页 。)


在80年代后期以及90年代初风靡一时的卡通片《变形金刚》(The Transformers),是许多男生们在童年时期曾经为之魂萦梦牵的卡通剧集。

在它的全盛时期,许多儿童零食(譬如Apollo wafer 饼干、Windmolen巧克力等)都有赠送《变形金刚》的卡通贴纸或小型玩具;儿童电视节目广告时段充斥着《变形金刚》的玩具广告;许多商家更推出卡通贴纸专辑(贴粘卡通贴纸的小本子),注明只要消费者贴满一页或收集完全套贴纸,就可换取免费旅游配套、现金、玩具、脚踏车等等。

那时候,几乎每家每户的小男生们都嚷着要购买拥《变形金刚》的玩具机械人,似乎只有拥有了《变形金刚》卡通玩具,才不会与同学、邻居和玩伴们脱节。

然而,当时收集《变形金刚》玩具的小孩们,或多或少都碰会到一些答不上来的疑惑,譬如:

  • 为何玩具机械人的样子与卡通片里同样角色的造型总是不一致?

  • 为何超级市场所摆卖的一些《变形金刚》玩具机械人,从来不曾在任何系列的《变形金刚》卡通剧集出现过?

关于这些童年的疑窦,我也是到近日浏览《中文维基百科》关于《变形金刚》的详细说明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一切都是商业利益和知识产权的因素所使然。

原来,打从我很小的时候,商业算计和法律原则,早已直接或间接的介入了我所将接触的童年玩具、漫画、卡通片集的形塑和存废。

阅读以下摘自《中文维基百科》的说明之后,你就会知道一些你此前所不了解的“乾坤”了:


以下资料的出处为《中文维基百科》:《变形金刚》条目,内容已经过部落格作者的摘要和修改。

“变形金刚”(The Transformers)一词泛指1984年日本Takara公司和美国“孩之宝”开始合作的玩具系列以及相应的动画片。

1970年,日本Takara公司从美国孩之宝(Hasbro)买下了孩之宝当家产品Combat Joe人形玩具的使用权。由于当时日本的孩子们不喜欢军人士兵一类的玩具,Takara公司把Combat Joe改头换面变成了“变身改造人”(Henshin Cyborg)系列。在1974年,Takara公司原本打算推出一个微缩版的“变身改造人”,但最终把名字定为“微星小超人”(Microman)。为了引发孩童对该系列玩具的兴趣,Takara公司特地为“微星小超人”创造了一系列的故事,并以漫画的形式推出。

1982年,Takara公司开始在“微星小超人”系列的玩具中加入机器人的角色,将此前向美国“孩之宝”玩具公司购得的人形技术以机器人的形态表现出来,一举推出MicroRobot玩具系列。当时,其中一些机器人已经可以简单的变形为飞行器之类的交通工具。

1983年,Takara在MicroRobot系列的基础上,再次推出了一个名为Micro Change的分支系列。在这个系列中,人物更象纯机械的生命体,不再是以往单纯的改造人形态。而变形种类与变形方式也较以往更为丰富且复杂。这些人物的变形主要以小型家电、设备、工具、武器、迷你汽车为主,如微型卡带播放机、显微镜、手枪等。

与此同时,Takara也在开发新的玩具系列,打算把机器人与变形的概念独立出来。早在1980年,Takara已经推出了另一系列名为Diaclone的玩具。Diaclone系列分为非常多的小系列,如变汽车的Car Robots系列、变恐龙的Dinosaur Robo系列等等。

《变形金刚》:美日玩具商联手打造的卡通片

虽然Takara公司仅仅安排在当时的电视杂志连载一些Diaclone系列的故事,并没有推出相关的动画和漫画,但是Diaclone系列还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些欧美的厂商开始引进代理这些玩具。意大利的GiG公司开始以Trasformer(注意,是Trasformer,不是Transformers)的名字引进Diaclone及 Micro Change两个系列。Diaclone与Micro Change的国际化终于引起了美国玩具巨擘孩之宝(Hasbro)的重视,在当年的东京玩具展上,孩之宝开始与Takara洽谈合作的事宜。

由于Takara也想要开拓更大的玩具市场,而孩之宝又在美国拥有庞大的玩具销售网,于是两者终于达成合作协议,由Takara负责提供玩具、孩之宝负责销售策略。

终于,在1984年,孩之宝正式将Takara所开发的Microman和Diaclone两个玩具系列引进美国,定名为Transformers,并由Marvel漫画公司创作相关的漫画。他们在原有的包装盒人物画及日本杂志漫画形象的基础上作了一些修改,以便更容易绘制长篇漫画。为了更好的推广这个漫画配合玩具的系列,孩之宝还找东映动画制作了三部有剧情的动画广告在电视台播放(也就是动画剧集的前三集,也确立了孩之宝与东映之后的合作)。这三部动画广告播出后获得了市场热烈的回响,制作方决定干脆顺便再制作一部长篇动画,便形成了我们后来看到的98集长篇《Transformers》动画连续剧。

玩具的出现早于卡通剧集的推出

由于初期人物的形象都是从玩具演变而来的,所以不少人物的动画形象与玩具差别很大。如铁皮和救护车,当年不知道多少孩子对这两位的玩具形象大失所望。

其实铁皮和救护车的原形是Diaclone系列中的战斗装甲与移动修理台/炮台,根本没有头部的设计,驾驶员就是站在风档后面操纵战斗装甲的。同样威震天原形沃尔瑟P38由于变形设计所限人形也不是很理想,动画中为了配合狂派首领的设定对人物形象做了修改。

很多玩家对于早期变形金刚身上的金属部件以及驾驶室的设计非常不解,既然变形金刚都是自己控制自己的要驾驶室干什么呢?这是因为Diaclone系列中有驾驶员的设定。驾驶员是非常小的人形,脚底镶有磁铁可吸附在机器人身上的金属部件上。

另外原Diaclone与Micro Change中不少人物由于设定不太合理没能收录在变形金刚系列中,如Diaclone中几个大型合体和Micro Change中的变形锁机器人与手电机器人等。同时为了弥补人物设定中的一些不足,孩之宝还从别的玩具公司买来一些变形机器人玩具版权放到了变形金刚系列中,如震荡波和天火等。孩之宝的这一计划得到了空前的成功。在1984年2月的美国国际玩具展上,孩之宝凭借还未正式上市的变形金刚,在7天内创下了价值1亿美元的批发订货纪录。在玩具正式上市后的8周内便卖出了3百万个变形金刚,在7个月内卖掉了1千万个变形金刚,占掉了当时玩具市场的43%的份额。这一年,孩之宝共推出了26款变形金刚人物。变形金刚就此开始了至今长达20年的历史。

在1984年推出的很多人物,大部分是利用Takara公司原积压的库存加以重新包装上市的。从1985年开始,孩之宝在玩具上加上了热感标志重新推出,而且在包装上有了些变化。比如1984年推出的迷你车人物都是以车形态放在包装中的,而1985年再发行版则是变成人形包装的。而且在几款迷你车中还加附赠了迷你间谍,是一种简单变形的回力车。

角色的设计以玩具制作的便益为考量

除重新发行的产品外,孩之宝又推出了更多的变形金刚人物,不仅有工程车合体,还有机械昆虫,三变战士,机械恐龙等等,但他们仍然是来自于Diaclone 系列。原本在Diaclone系列中,工程车六合体(变形金刚中的大力神)与火车六合体(变形金刚头领战士中的雷电)是配对登场的,但由于当时在美国火车玩具并不是很受青少年欢迎,因此火车六合体没有被选入变形金刚系列。

另外,Diaclone系列中三变战士有两位,一位是入选变形金刚系列的闪电;另一位是变形为直升机与X形翼战斗机的,这位仁兄由于设计欠佳不是很好看,没能入选变形金刚系列,取而代之的是在Diaclone末期已经设计完成的大火车,直接以变形金刚的身份登场。同时,孩之宝也搞了一些集点换玩具的活动。只要收集包装上的点数寄回公司,就可以换回一些无法通过商店买到的人物。来自Diaclone中的 PowerDashers和Omnibots成为了集换对象,大概因为他们是在版权交易中被搭卖过来的吧,孩之宝对单独推出他们没什么信心,所以选择了这个方式消化他们。


对笔者来说,最为有趣的事不外是:《变形金刚》漫画中的“通天晓”(Ultra Magnus)角色,其玩具原本是日本Takara公司Diaclone系列中首领人物战斗Convoy(即美国后来制作卡通《The Transformers》故事的Optimus Prime,中国译为“擎天柱”)的能量强化版 (Powered Convoy),原来的货柜车箱升级为大拖车并可变形为重装甲穿在身上,进入《变形金刚》系列后删除了原有的关系设定,将身着重装甲的形态设定为独立人物。由于当时官方也没对此做任何解释,所以玩家对于为什么擎天柱车头与通天晓车头是一样的非常不解。

旧角色阵亡: 节省版税以减低玩具生产成本

踏入1986年,《变形金刚》的故事和各项角色造型经历了重大的转折。由于孩之宝在此前两年已经基本把原Diaclone中的主要产品用完,于是孩之宝从1986年开始推出了大量的原创卡通角色,这些角色很多是在Diaclone系列末期就已经在设计中的了。另外,这一年所推出的《变形金刚》新产品开始有了新的特点--合体。原本Diaclone中的合体基本都是六个或更多的机械人所组成,这无疑加大了开发玩具的难度。于是Takara设计师把合体部队规范为五人合体,队长体型较大位于合体的躯干部位,四名队员体型较小担任四肢。

此外,孩之宝也在1986年策划了《变形金刚》大电影(The Transformers: The Movie)。在大电影中,很多原有的角色特地被安排相继阵亡,新一代的领军人物陆续出场。可以这么形容:孩之宝推出《变形金刚》大电影的实际目的是为玩具产品的更新换代做铺垫。

新一代变形金刚的设计风格也产生了很多变化,变形开始向超现实风格发展。这不仅仅是因为剧情开始从地球转移到其他星球,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让孩之宝和Takara不必再从汽车公司购买车型的版权来生产“交通工具变形机械人”的玩具,从而剩下大量资金。

许多Optimus Prime(擎天柱)的忠实拥趸,想必必然对这位博派(Autobot)首领在大电影中阵亡的情节感到耿耿于怀,更对擎天柱接班人补天士的造型设计感到大失所望。其实,新一代博派(Autobot)首领的造型设计背后,是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的。

博派新首领造型的失败:缺乏沟通所致

在《变形金刚》大电影的制作分工上,美国孩之宝公司负责剧情设计,而日本Takara及东映动画则负责动画制作以及玩具的开发和人物设定。由于那时的通讯手段不发达,公司间只能通过定期打长途电话来讨论工作,导致了设计过程中的沟通不足。为了防止大电影的剧情泄密,孩之宝把补天士(电影前段称为Hot Rod ;成为Autobot首领后改名为Rodimus Prime)与惊破天(Galvatron:霸天虎派系Decepticon的原首领经过改造后的名字;前身为Megatron)的设定案交给Takara及东映动画时并没有告诉对方这两个人物是新一代的首领。Takara设计师以为惊破天只是个要塞参谋,而补天士则只是个普通中型变形金刚,于是设计时并没有象设计首领那么投入,致使这两个人物的玩具出来后令很多玩家失望。事后Takara的设计师很后悔,说如果当时知道他们的身份,会设计的更好。

注:以上照片转载自中文与英文《维基百科》

原文出处: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98%E5%BD%A2%E9%87%91%E5%88%9A

Post a Comment

3 Comments

Er HC said…
日本玩具机械人演变史概述

日本的玩具工业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不论战前或战后都一样。

日本玩具产业的每一波变革,更直接主宰了散居在世界各大洲孩童们所接触的机械人卡通剧种的演变。

以下介绍您一位日本机械人玩具迷,在美国《变形金刚》玩具迷聚会上所发表的专题演讲文章。

题目是《前变形金刚时代日本玩具机械人演变史的概述》:

文章网址是:http://www.heygofigure.net/transformerhistory.html
Beck Lim said…
谢谢你的分享~看了很多新资料 是以前不知道的呢~
Er HC said…
不客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