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Code

拥抱价值 抓紧信念

每每谈起70年代的学潮,吉隆坡尊孔独中校长吴建成先生(马大华文学会当时的执委)总会说道:“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如果说青年是时代的眼睛,那么,每一个时代的青年应该是最能掌握与反映当代社会精神面貌的一群。

生长在不同时代背景的人们难免会有价值认知上的差异,然而,每个时代的青年都会以他们所拥抱的价值和信念为荣。可是,当前世代的青年大专生,却是价值失落的一群。他们没有价值导向的指引,没有为追求理想而坚持不懈的毅力,更没有知识分子择善固执的执着。就连前马大校长拿督安努亚再尼教授也不得不承认,马大生缺乏耐挫能力的事实。

身为一个大专生组织,马大华文学会自然也难以跳脱当前大专生精神面貌模糊的窘境。从学会领导层、筹办活动的筹委,到参加活动的普通会员们,无不时时流露出思想与行动上的无力感。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确认一个共同的价值导向,以填补会员们在思想以及精神上的真空。

近年来,学会再次陷入了“为活动而活动”的泥沼,令许多筹办活动的会员除了重复着机械式的活动程序外,却没有得到任何思想上的充实以及精神上的回馈,最终选择与学会渐行渐远。而基于对学会拥有特殊感情而继续留在学会的会员们,也开始对学会的事务感到麻木,不复以往积极进取。马大生耐挫能力低落的事实,在学会执委、组委、活动筹委以及会员们的处事态度中表露无遗。而这一切,皆源自于大专生价值的缺失以及信念的遗落。我们的大专生不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时代青年;而是无所坚持的“新新世代人类”。

马大华文学会原本是一个提倡多元包容的学生团体。思想前卫的青年希望在华文学会里干出一番事业;怀有浓厚华文情意结的同学渴望在此寻获中华文化的熏陶;活跃的学子希望在此寻觅一片多姿多彩的活动天地。然而,不巧的是,为何当中许多同学最后都带着满腔的牢骚或失落,离开学会?难道他们也与上述所提及的“新新人类”一样,都面对价值的迷失,以至耐挫能力低落吗?我想,缺乏信念的人固然容易做事半途而废;怀抱着强烈信念的人却也不愿让他们的理想像棱角一样,被庸俗、贫乏的文化氛围所磨平,而宁愿选择离开。

学会并非没明确的方向指引。学会的宗旨、目标、主题和存在价值(统称学会中心思想),都清楚的列明了学会的定位、使命和价值导向。但是许多时候,从执委到会员,似乎都遗忘了学会中心思想的存在,每每到了会员培训营、执委会干训营、执委会讨论营和执委会检讨会时,才把学会的中心思想当作教条似的例行陈述一遍,过后又将之束之高阁。

学会的中心思想并不是晦涩难明的华丽辞藻,更不是可望不可即的金科玉律,而是实实在在需要执委和会员们体认与实践的共同目标。学会主题“扎实为经,回馈为纬”,让我们了解到,在自我充实的当儿,我们不应该忽略对校园和社会的回馈。学会的存在价值“通过华族文化精华,改善社会”,时时提醒我们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汲取思想的养分,以备必要之时为社会略尽一份棉力。

这是一个价值失落、黑白颠倒、是非错乱、文明失序的年代。在国际上,世界警察迫不及待的“未经审讯,便急着替世界伸张正义”;在国内,“社会贤达之士”不惜诉诸一切社会资源,忙不迭为我们勾勒出他们心目中的一副副宏愿奇景;浮夸的媒体,更日日越俎代庖,为读者们判断一部部人间闹剧的是非对错。在国际格局、资源分配到公共资讯都由利益集团瓜分、主宰的今日,我们的社会大众已逐渐失去了决定自己的命运,甚至是判断是非善恶的自主权。

社会价值体系的崩溃,当然不是单凭大专生的意志就能将之匡正。当代青年日益模糊的精神面貌,也不是单凭部分大专生的几席思想交流,就能显现出其轮廓。然而,身为时代眼睛的青年大专生总该擦亮双眸,看清时代的迷失、看穿事件背后的真相吧!

大学应该是一个充满创意的学术殿堂,让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得以借助校园内所提供的种种平台相互交流,以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而一向以文化团体自居的华文学会,更被期许能够在校园内日渐微弱的思想火种上,点起更多的火苗,为校园注入更多的文化生机。

信念、理想和价值,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的信念可以轻易的被动摇,那么他根本没有信念;如果一个人能够轻易的放弃理想,那么他根本没有理想;如果一个人能够轻易的背弃他所信仰的价值,那么他根本没有价值。信念、理想和价值,是人类立定来坚持,而不是立定来背弃的!我们热切的期望,马大华文学会的执委与会员,在价值上能够有所坚持,在行动上能够体现出大专生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风范。 Category: 马大华文学会(PBCUM)

Post a Comment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