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Code

摆脱多元的迷失,走出自我的风格。--浅谈马大华文学会追求多元发展的迷失

基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马大拥有较为开放的校情。马大前身成立于英国殖民时期,丰厚的传统让马大在经历了国家单元化政策的一再叩门,仍得以保存相当部份沿袭自建国初期的多元化色彩。此外,位于首都这块正经文教界各家的必争之地,各造声音的相互牵制,也多多少少阻缓了马大受到单元化思潮收编的层度。再加上近年来全球化呼声的高涨,主张多元化的思潮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马大校园继续维持多元色彩的趋势,想必更将历久不衰。

马大华裔生的校园活动圈子非常庞杂。以华裔生为主的校园级注册团体就有华文学会、佛学会、武术学会、华乐团、华族舞蹈团、校外寄宿生协会、AIESEC、槟州学生学会、交响乐团等。学院级的学生团体则包括工程学会、中文系学生协会、会计学会以及工商学会等等。而非正式的华裔生组织,更为多元,如:升学辅导组、新青年协会、各宿舍华裔生联谊会、五大华校同学会和其他许多大大小小的地缘性组织,数目不下40个。

然而,在强调多元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厘清几个概念。

其一、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化思潮与趋势,虽然提供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也带来了更多的变数与“变速”,然而,人类应对挑战的基本法则还是不变的,也就是我们还是得做出取舍,并专心致志。

历届华文学会执委都想建立一个百花齐放、多元包容的团体,以便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华文学会里一展所长。这一点可从华文学会拥有各种不同类别的小组,以及执委们每年所策划的各类形特别活动得以探知。

执委们积极作出种种“多元整合”的努力,皆旨在尽力满足大部分会员的要求,并尝试以具体的行动来回应会员们以及外界对华文学会的批评。可是,当我们的顾及面太大,也意味着疏忽面跟着扩大;当我们尝试多方面的兼顾,也往往意味着专注力的分散和转移。

事实上,执委会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多元整合”实例。它结合了各种不同风格以及取向的成员。个别成员皆有本身主观的意识和见解。这样一个多元的组合模式,其实就是前任执委和会员们对华文学会多元诉求的投射。所以,每一届华文学会执委会改选所产生的组合,皆难以跳脱这一个框框。

然而,多元组合的执委会必定拥有多重的声音,而意见向左的机率也跟着大大的提高。执委会要达成一个议决或建立一个共识,通常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争拗,而得出的结论更往往是一个经常性的“四不象”折衷方案。久而久之,部分执委为了尽快结束每一次冗长会议的繁琐讨论,选择了草草了事或置身度外,更使得每届执委会后期许多关乎学会动向的议决,未经过慎重的讨论而有所偏颇。事实上,学会最常为会员和社会人士所批评的地方,正是由这些“四不象”方案和偏颇议决所造成的。

其二、人们对多元化的提倡,应该从宏观的全局视角出发,以期塑造一个兼容并蓄的大环境。可是,校园活动圈里的部份同学,却错把宏观背景的多元化概念移植到相对微观的组织个体里,导致组织陷入了功能模糊甚至功能错位的窘境,以至缺乏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更值得警惕的是,宏观的校园活动背景,已经在个别组织展开内部“多元整合”的同时,逐渐趋向重叠和单一。这正是“为了追求局部的多元,却导致整体走向单一”的吊诡现象。

当然,除了学生团体自身对多元的盲目追求,校方的干预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自从马大校方推行种族融合政策以来,校内的行政官员便积极着手撮合各类学生团体合办“嘉年华会式”的种族亲善活动。以讲师为首的学生宿舍管理层,更一再的向宿舍内的华、印族同学伸出橄榄枝,要求他们与巫裔同学合办三大民族文化节。而这些活动,似乎已成为马大校方和不少学生宿舍,每年向外展示校园种族大融合的必要节目。

当我们所一直担忧缺乏同学们关注的各种文化活动,却意料之外的以通俗性的橱窗展览和喧嚣性的表演方式,陆陆续续的在校园内外上演;当大学里的学生团体,在当局刻意的安排下,一再的“功能越位”,筹办着性质相若的活动时,我们理应思考,华文学会是不是除了在避免功能重叠和留于俗套外,更自律且自发的朝向一个更高层次的文化内涵以及思想提升的方向迈进,突显华文学会本身的鲜明风格。

其三、多元化的构想如果无法造就出多元特色,也就偏离了提倡多元化的初衷。我们必须慎防百花齐放的口号,沦为空有播种百花的尝试,却没有让百花一齐绽放的实效。

意见的采撷需要落实到分析、综合和实践的层面,否则就沦为空谈。百花齐放和多元包容的组织当然是人人向往的,然而一个组织想要达到全方位的均衡发展,却非短时间就能见到绩效。最起码,组织的领航成员们必须先建立起对组织大方向的共识和团队的合作默契,并且在朝各自岗位发展的当儿,时时与其他成员保持协调,并定期进行检讨。更重要的是,组织的大方向必须有经年的持续性,才能贯彻始末。

可是自从大学实行三年制以来,许多学生团体的领导班子总是在每年改选时,一大班同学全身而上,卸任时又整大批人全身而退。每一届领导层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默契和共识、好不容易才摸清的管理窍门和组织经验,却又随着整批人的离去而流逝,新任领导班子的一切部署又得重新开始,每年周而复始。

更关键的是,许多组织都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传承系统。刚卸任的组织领袖们,通常都是以私底下口头传授的方式来进行职务交接。许多时候,描绘式的经验分享,固然可以让人听得津津有味,却不如一起共事时的亲身示范与传承,来得有效和可靠。往往卸任学长对新人的传承,更只局限在本身单一职务范围内的交代,而疏忽了传达组织运作的全局视野和团队配合等整体性组织概念。再加上个别卸任学长对其接班人风格各异的传授,甚至有些学长卸任后与接班人疏于联系,都直接或间接的造成组织各单位负责人的良莠不齐,以至学会各单位之间呈不平衡的发展,又如何谈得上百花齐放?

一个大专级的学生组织,若没有鲜明的形象,将很快被人忽略,很少被人提及。

一个大专级的学生组织,若被认定与学生脱节,对社会冷漠,必定难以持久维续。

放眼校园,我们却难以举出几个拥有本身独特个性的学生团体。

笔者由衷的希望,有朝一日马大华文学会将以大专生特有的个性被人们所记忆。 Category: 马大华文学会(PBCUM)

Post a Comment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