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不是一个一呼百应、众人不平则鸣的狂飙年代。
现代人的个人本位主义强烈、自我意识浓厚,凡事皆从自身利益的考量出发,不论是政治人物,还是社会运动领袖,再也无法象从前那样轻易的动员人数壮观的群众,来表达对一项公共议题的关注、展示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不满,或为某些特定的议程造势。
立国至今,我国虽然遭遇了数次经济危机,并面临了教育体制积弊日深的窘境,但总体而言,我国仍然成功从一个建国初期各领域相对滞后、国民识字率低落的贫弱国家,转型成为一个经济实力稳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中产阶级兴起、基础教育普及的小康社会。
在我国现有的小康社会结构下,人们普遍拥有较高的思考与辨识能力,却也更精于算计个人的利益得失。纵使面对各项接踪而至、周而复始、攸关人民切身权益和社会公义的课题,人们仍然习惯性的抱持观望态度。
唤起人民关注公共议题
要如何在这个“习惯性漠然”的中产阶级社会中唤起人民对公共议题的关注、推广大众对自身基本权益的醒觉、集结群众的力量来纠正社会不公不义的现象,政治人物、社会运动领袖和非政府组织,不能再单靠诉诸群众不满情绪的方式来动员抗争。
许多时候,参与动员的个人、群体与组织之所以会集结在一起向当权者和社会发出咆哮,并不是因为大家拥有共同的信念和相同的诉求目标,而是因为大伙拥有同样的敌人或诉求的对象。很显然,这样的结合方式是非常脆弱的。一旦大家对共同抗争的对象产生分歧,对斗争方式的认知产生矛盾,大伙的结合很可能就此的宣告瓦解。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烈火莫熄改革思潮势微后,我国社会群众以集体动员的方式来表达不满和诉求改革的势头也跟着日益疲弱。对纠正国家偏颇体制和社会不公义现象仍然抱持坚定信念的前线人士而言,这也许是大家好好反思群众动员运动之局限的时候了。
参照多年来各个经典文明和国家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社会的演进都是在破旧立新的周期中匍匐前行的。然而,很多时候,群众的动员似乎只是作为一种瓦解旧有腐败秩序的“破旧”手段,它本身却没有多大“立新”的建制性成效;其实,每一个更为开放、合理和公平的新兴制度的诞生,都是建立在周全论述的基础之上。
对呼唤社会改革的人士而言,动员是一种尝试以集体意志来表达不满和冲撞旧秩序的手段;然而,对当权者和既得利益集团来说,他们也同样拥有本钱筹划另一波声势浩大、要求维护既存文化与体制的群众运动。在这种局面下,群众动员只能沦为对峙双方纯粹比拼群众实力,争取更多人选边表态,却不容人们在灰色地带进行思考以选择第三种出路(或更多可能)的民粹运动。
当我们把视角拉回我国的脉络,我们更可以发现除了非政府组织和反对党在执法单位的诸多限制和严密监控下,尝试利用有限的资源动员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为弱势群体的不公平遭遇呛声、对影响各阶层人民的民生议题进行纠察外;社会的一些强势群体和集团也在当局的默许下展开群众动员来威吓相对弱势的群体勿对一些既存的社会秩序和霸权意识提出质疑和进行讨论。
在国家于执法的层面上进行选择性的偏袒、乡区居民缺乏充足的管道接收更多面向的资讯,而城市地区的中产阶级市民又冷漠对待各种社会公共议题的情况下,如前所述,我不认为政治人物、社会运动领袖和非政府组织能够纯粹通过群众动员来协助弱势群体突围。
顺应趋势进行策略调整
当然,这不代表有志于追求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和平等社会的个人、群体和组织需要放弃斗争目标,或完全摒弃动员群众来诉求社会变革的方式。只是,有志之士必须认清国内外的具体形势,并顺应趋势进行策略上的调整。
近年来,国际上吹起了大国透过更精致和周全的论述来进行软实力较劲的风潮;而在国内,执掌权力的团体和既得利益集团内部,则发生了领导精英之间的利益纠纷和观念冲突。
国内的社会改革人士也许应该从“拥有更强的软实力之大国得天下”的大国新式博弈思维中,体认到论述在建构权力和解构权力过程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下,当呈现某种层度分歧状态的国内执政精英们纷纷寻求新的论述来确立各自派阀的治国方式更具政治正当性时,有识之士不妨对立场较贴近民间的派阀领袖进行游说,尝试说服拥有政治实权的相关领袖采纳更符合民主和法治精神的执政论述,来达到妥协的执政势力获得民间支持的统治正当性,而民间弱势群体的不平等遭遇又获得一定层度改善的双赢局面。
脱离群众 论述只是曲高和寡的调子
无论如何,任何体制的改革都必须结合群众的参与方能成事。否则,缺乏群众基础、缺乏大众认同的改革论述只能沦为改革精英和知识分子等小众孤芳自赏的学术篇章和激昂陈词,却与身为国家主体的人民拥有极大的距离。因此,改革论述的主要的宣传对象,应该还是各阶层、各种族和各宗教的普罗百姓。
诚然,不管是论述还是动员,两者各有自身难以独立弥补的短处与局限。因此,改革精英和知识分子有必要让改革论述与群众动员作有机的结合--用论述来引领群众的动员,透过动员来推广论述。理性和周全的论述可以为群众动员勾画出明确的价值导向与方向指引,让群众运动摆脱盲动和非理性的民粹主义色彩;而动员,则能够让改革论述贴近草根群众,在民间广泛的流传。
纵然,我国的民主选举结果不尽然反映全面的民意概况、决策当局的施政也时常与人民的期许背道而驰,然而,国内的政治势力版图必然会随着民意的转向而产生变化却是不争的事实。一旦大部份的民众发出共同改革的诉求,再强大和嚣张的政治势力也不敢等闲视之。
串连不同群体诉求公平建制
政治人物、社会运动领袖和非政府组织不可能通过纯粹的动员来集结不同利益群体的支持。然而,政治人物、社会运动领袖和非政府组织却可以通过提出超越族群、宗教和意识形态本位的普世价值论述,来召唤、串联与动员不同利益和不同本位的群体,共同向当局诉求一个公平、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建制。
政治人物、社会运动领袖和非政府组织应该积极扮演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的角色,通过各种管道和传播媒介向各阶层的社会人士提出更生动、更活泼和更能令大众感同深受的社会改革论述,让大伙认识到没有人应该自外于公共事务的参与。
当然,持有不同思考本位和来自不同利益背景的意见领袖会提出不同的主张。不过,相对于不具多少价值思辩导向的纯粹政治动员,不同论述的提出其实更能鞭策政治人物和社会运动的领袖,通过辩论不同政见以及向民众传达各自政治纲领的方式,来竞逐人民的支持。
只要有公开讨论的出现,没有任何一种偏颇和极端的政治论述与议程,可以轻易的迷惑群众并垄断社会发展的诠释权。在鼓励通过推广论述来角逐和汇集民意的社会里,不论是个人、组织还是群体,不管你来自弱势群体还是强势阵营,只要你能提出扎实、中肯、周全的论述,大家一律平等。
我们的社会正应该朝向这种以提出论述、辩论论述和竞争论述的理性沟通方式,来引领群众朝往社会改革的方向前进! Category: 政治(Politic)
此文刊载于2006年6月1日的《东方日报》“名家”版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detail6.asp?alp=14798910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