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Code

网络舆论碎片化的年代


这二十年来,我们从dot com 互联网年代(新闻网站、电子邮件、搜索引擎、网络日志/部落格),迈入社交媒体时代(面子书、推特、Instagram、微博),再转入由流动智能手机以及电信科技推波助澜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到近几年人们在上下班或上下课途中也能随时一机在手、不间断上网处理文书工作、玩电竞、看视频、查找好去处还有网购等的电召车年代(以Uber、Lyft、Ola、Grab等电招车促成的“出行即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纪元)。

我们的资讯接收和分享方式从初期的回复和转发电子邮件(reply all and forward)、文本的复制和粘贴(copy and paste),进阶到社交媒体平台常用的转推(retweet)、分享(share)和按赞(like),再过渡到WhatsApp和微信式的群组资讯轰炸,再进一步发展成不用驾车,全天候操作手机恶搞(troll)他人和转发资讯的惬意。这间中,一些日常沟通日趋频密和失焦,还有碎片化、截图化和尖酸化。

最后,我们逐渐失去了系统性全盘思考和谨慎回覆的传统书写方式(做文章乃经国之大业),变成条件反射性的发文或回复或转发。我们遂失去了能长知识的用心咀嚼文字内容、真诚交换意见以期修正自己的思想体系或思考盲点的耐心;沦落成了未免掉队,总得机械式的证明自己曾经登录,而特地留下一些数位轨迹(digital trace)的做作。

笔者认为,2000年中期部落格(Weblog或简称blog)最盛行的那几年也许是公民媒体最好的年代。部落格讲究成篇、成章的书写模式让人们的表达比较系统性和完整。那时,我们都以书写传统文章的严谨方式来构思部落格文章的内容架构,反复的推敲、琢磨和修改部落格文章的草稿(draft),经过校对后才正式发布(publish)一篇新的文章。

奈何面子书(Facebook)和推特(Twitter)等封闭式社交媒体的崛起迅速的取代了部落格成为网络用户的主要表达平台。面子书和推特的操作模式比较切合人类贪方便、怕麻烦的原始惰性 -- 网络用户即兴随手通过手机或电脑键盘输入几个字就成就了一个新的帖文(post)、动态(status)或推文(tweet)。面子书和推特强调即兴和随性抒发感受的特征,把一个人难得灵光一闪的概念架构片段化(fragmented)、零散化。结果是,我们不再有足以与主流媒体抗衡、补充和纠正主流媒体偏颇报道的公民记者部落格文章。

反之,充斥我们网络版面的是,许许多多没有关联、难以被串联和梳理成为清晰思维论述的感言、无言(照片、视频、表情包如emoji和meme等)和只关乎痛和痒的只字片语。

更甚的是,面子书还进一步发扬了典型网络论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言不合就搬救兵来踢馆、洗版、奚落意见不合人士的特质。所以许多时候,不同面子书聚落之间只是各说各话、比拼各自所获取的点赞数量人气,却是没有思维交集。

为何作为个人信息的载体和即时发布平台,部落格、面子书和推特等社交平台曾经直接和间接促成了许多国家公民意识的抬头,如2010年代初期风起云涌的阿拉伯之春以及占领华尔街运动,可是在几年后社交媒体却逐渐反其道而行,成为了网络同温层抱团取暖的避风港?

伊朗部落客教父侯赛因 · 德拉赫尚(Hossein Derakhshan)在2015年发表于英国《卫报》的评论文章 《面子书、Instagram与推特正在残弑网际网络》(Iran's blogfather: Facebook, Instagram and Twitter are killing the web)曾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面子书(Facebook)和各种现下流行的手机社交应用程式(Apps)通过用户个性化登录数据,预判用户的信息浏览偏好,帮个体用户自动筛选他们容易产生共鸣的信息流(newsfeed)。这种把大量用户“锁死”在单一平台坐井观天的网络生态 ,被伊朗部落客教父形容为网际网络“电视化”。

这有别于互联网草创初期,人们以网页和网站的内向和外向链接(inward hyperlink and outward hyperlink)来鉴别网站的受落程度,让资讯受众通过点击网页链接(hyperlink)来探索其它网页刊载的未知信息,从而带来了网络用户接触不同观点的开放性。

相反的,面子书、推特、Instagram以及其他手机社交应用程式却呈现了下列通病:

一)封闭:出于垄断商业利益的考量,产品应用界面设计尝试延长用户流连单一平台的时间,不鼓励用户与其他平台的网络社群互动。这与互联网创始者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所推崇的网络开放生态大相径庭。

二)过分推崇图像和视频:相对于传统网页(如部落格)以文字叙述事例,网络用户以文字理据来佐证或否决其他论者看法的周全辩论;图像和视频只倾向诱发个体用户的直观感受,容易导致情绪性反应和片面思考结论。

随着短视频制作和观看平台抖音(TikTok)在2021年中后期开始取代面子书成为全球下载量最大的社交媒体应用程序,并超越谷歌(Google)成为最受欢迎的网站,资讯受众群接收和散布信息的主流方式或将会更进一步“视频化”,以刻意诙谐或夸张的短视频拍摄手法来吸睛。

值得一提的是,微软在2015年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不论年龄或性别,人们的持续专注力已经从2000年时的平均12秒降至2015年时的平均8秒。也有其他研究指出,人类大脑处理视觉比文字快60000倍,以及视觉辅助可以提高人类的学习效率多达400%。这些趋势似乎都在指向以视频和图像来捕抓人类极其短暂和稀缺专注力的去文字化信息传播方式。

我们发布、接收、回复与转发信息的模式,一直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通讯产品的创新变得越来越便捷和有趣。可是我们是否曾经察觉,我们的思维、发言与表态,也随着便捷日趋零散、单一、武断和片面化?

我想,是时候让我们认真省思各种社交媒体现象,如网红效应、贴图和语录效应,还有短视频效应对人类心智的具体影响了。如果群众的价值判断与好恶可以因为在看了网红直播的渲染言论、隽永的语录贴图和抖音式的短视后频顷刻间改变,那么大多数资讯受众可能没有一套严谨的思维架构,随时准备跟随群众的风向指标变节。

文章以上篇下篇的形式发表于2022年2月24日的《东方日报》

参考资料/Reference

[1] https://www.theedgemarkets.com/article/tiktok-overtakes-google-popularity-2021
[2] 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Technology/TikTok-overtakes-Facebook-as-world-s-most-downloaded-app
[3] https://cn.techbriefly.com/%e8%bf%99%e4%ba%9b%e6%98%af%e7%9b%ae%e5%89%8d%e5%85%a8%e7%90%83%e4%b8%8b%e8%bd%bd%e6%ac%a1%e6%95%b0%e6%9c%80%e5%a4%9a%e7%9a%84-10-%e4%b8%aa%e5%ba%94%e7%94%a8%e7%a8%8b%e5%ba%8f-articles-50639/
[4] https://www.huffpost.com/entry/technology-and-multisenso_b_5397352#:~:text=Research%20has%20found%20that%20the,as%20much%20as%20400%20percent
[5] https://mp.weixin.qq.com/s/fDp73miBo2gMrY3mKb-3iw
[6] https://time.com/3858309/attention-spans-goldfish/
[7] https://www.nytimes.com/2016/01/22/opinion/the-eight-second-attention-span.html
[8]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5/19/c_127814365.htm

Post a Comment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