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Code

“分裂华社”--大马华社最不能承受之罪

马来西亚的华社很奇怪,我们可以容忍被友族政客斥责为种族沙文主义者、姑息不务正业的政党领袖渗透华团肢解华社民间的动员能力、默许沽名钓誉的党团领袖骑劫民意为不利华社权益的政策背书,就是不能容许别人指责自己分裂华社!

仿佛一旦背负上“分裂华社”和“破坏团结”的罪名,所有华社的千秋民族事业将会在一夜间瓦解,让我们愧对列祖列宗、羞对华社后代。然而,人们甚少主动探究为何华社会一再闹分裂?是谁总爱提出“华社即将分裂”的警戒?提出警戒的人士和组织是争端的获益者、利益受损者,还是中立人士?警戒“莫分裂华社”的人士和团体,一定会支持华社集中资源推动民族文教事业,并致力向当局争取华社在各方面的平等权益吗?

是什么原因促成“团结”和“不容分裂”的口号成为全马华社供奉的圭臬?让“团结”的口号成为了华社比宗教信仰还要令人肃然起敬的召唤,让“分裂”的诅咒成为了令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记得在1995年参加《星洲日报》柔佛州学海联谊会所举办的第三届中学生《亲衿》生活营时,其中一场讲座的主讲人,新加坡《联合早报》的副刊编辑韩山元先生谈到,《三国演义》的开篇第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确切的反映了中华民族分合周期不断重演的历史必然性。而中华民族心中的 “大一统” 图腾召唤,正是促使中国在每一次的分裂后,一再统合的关键。

那一席沉甸甸有关统一大业的文化中国乡愁絮语,在15岁少年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现在回想起来,又有哪一个出身自中文教育背景的华裔子弟,不是在长辈“大一统”的情怀感染下长大的?经历过中华民国初期的军阀割据、国共内战和日军入侵等历史的我国华裔先辈,在乡愁的煎熬下,拥有更深刻的祖国统一意志和民族团结意识。在回乡无望,而决定入籍大马后,祖辈的“中国大一统” 情怀,自然而然的寄托在本地华族同胞的团结上。从此,一代接连一代,华社团结意识的灌输和华族文教事业的传承一样成为了不容挑战的民族正确。“华人应该团结”的意识 和“华人应该接受华文教育” 的观念一样神圣不容侵犯。

从殖民地时期马来亚半岛英国政府对华文教育怀有戒心,到马来西亚独立后政府积极推行单元化教育政策,外在势力不间断的干预和压制促使华社产生了“华人应该团结起来捍卫华族文教传承事业”的根深蒂固观念。而一切与华社团结相反的行为,则成为了全体华社共同声讨的行径。自此,“分裂华社”成为了任何华社组织、群体和个人,最不能承受的罪,就好像文革时期的 “反动派” 和“走资派” 的帽子一般,被扣上帽子的人没有任何辩驳的余地,只好跪地求饶,任人宰割。

吊诡的是,历史发展到尔后,“华人应该团结” 和“捍卫华族文教事业” 两者逐渐失去了联接在一起的必然性,前者成为了华团和华基政党象征意义大于实质作用的口号,而后者则成为了个别文教组织实实在在的具体奋斗目标。

更吊诡的是,被归纳为与“华人应该团结”的修辞向左的人士与组织,成为了许多华社贤达“未经审讯”便可即刻声讨和排挤的对象;而理应接受华社团结力量来争取、支援和发展的民族文教事业,却乏人问津,成为了个别人士、群体和组织只身努力实践的志业。

当被普遍视为“华社有效争取文教权益”的“团结”大前提,只沦为华裔政客和华社贤达人士避免地位受到质询、既得利益受到挑战的防卫武器和攻讦道具时,我们是否应该开始反思团结的实质意涵、实际作用,解构“团结”、“分裂”等口号背后的社会现象和逻辑建构?

切莫让“分裂华社”、“破坏团结”等毫无具体论述的修辞成为了大马华社不能承受的罪,而罔顾了华社内部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利益、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职业的个人、群体和组织要如何在维护各自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协调彼此的差异与矛盾的事实。

人类社会本来就是多元的,国际间是如此,国家是如此,族群内部也是如此。在跨越文明的现代民主法治观念中,没有任何个人、群体和组织的合法权益可以在“团结”之名下被牺牲;也没有任何个人、群体和组织的声誉应该在“分裂”之名下被无端端的抹黑。

此文刊载于2006年3月27日的《东方日报》“名家”版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detail6.asp?alp=-1453687143

Post a Comment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