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Code

谁把教育课题政治化?

马来西亚教育界有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名句:“不要把教育课题政治化”。自我国独立以来,这句话究竟最先脱自谁的口中,相信已无从考究,不过可以确信的是:历任教育部长、教育部副部长、教育部属下各单位官员,以及不少执政党的领袖们,都是这句话的忠实拥趸。

预设前提:否定将教育课题政治化

当我们的官爷们以及与他们交好的党团领袖斥责“不要把教育课题政治化”时,他们所给予人们的印象是,他们已经设下了以下几项前提:

第一、他们自己以及他们所属的阵营不把教育课题政治化。

第二、他们似乎认为政治是肮脏的,因此把教育课题政治化是邪恶的举动。

第三、他们认定政治不是解决教育课题的治本手段,并且会把事情越搞越糟。

在笔者尝试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和阅历进一步探讨“教育课题政治化”这个严肃命题之前,请容许笔者先抛出一些问题,让大家一起思考:

第一、哪一些个人、组织、群体、政党和政治人物最惯常发出“莫把教育课题政治化”的呼吁?

第二、怎样才算是把教育课题政治化?是不是只要有任何政党和政治人物评论或插手一项教育课题,就是把教育课题政治化?

第三、只有反对党人士才会把教育课题政治化吗?执政党的领袖呢?评定朝野政党把教育课题政治化的的判断方式有没有双重标准?

第四、如果说行动党在2001年插手白沙罗华小保校运动,要求政府重开白小原校是把教育课题政治化的体现,那么马青总秘书魏家祥年复一年率领马青团中委和马青团教育局,代表落选国立大学和政府奖学金的优秀华裔考生,向教育部呛声的举动又算不算是把教育课题政治化?

解构反对党泛政治化的迷失

以上四道疑问或许有助于让我们推敲一些正副部长级人物,以及党团权贵动辄声讨敌对阵营和民间人士把教育课题政治化的动机,并且解构一般人认为只有反对党人士才会把教育课题政治化的刻板迷失。

接下来,我们不妨再进一步思考:把教育课题政治化真的是那么的罪大恶极吗?

民间与政府当局针对教育课题的分歧和争抝,几乎离不开教育管理、教育权益,以及教育理念三大层面。

每个国家的公共教育管理机制都以教育部长马首是瞻。然而,最吊诡却也是最确切的事实是,教育部长人选的委派其实源自于胜选党团的政治任命,而不是民主选举或教育专业的考量。所以,打从一开始,主导国家教育事务走向的决定因素已经注定是政治了,换句话说,教育事务的主导源头早就被政治化了。如果大家还是要坚持 “教育被政治化”是罪恶的观念,那么我们最先否定的将会是教育部首长的任命程序。

权益问题诉诸政治 何错之有?

其次,让我们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教育权利是不是作为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如果答案是确定的话,那么,任何来自民间的个人、群体或组织诉诸政治手段来争取最基本的公民政治权益,何错之有?

其三,各弱势语文源流教育体系之所以被排除在国家主流教育体制之外,是源自于她们与执政党所主张的教育理念有所分歧。这样一来,持有与执政党所主导的教育体系之理念有所不同的民间群体与组织,要如何在不介入政治以及不让政治介入的情况之下,通过合作、协调、竞争或对抗的方式来促使一切以政治算计马首是瞻的执政党修正教育理念,在实质的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和行政运作上,做到真真正正的兼容各语文源流教育体系的均衡发展?

积极行动 认清政治主宰一切的事实

不论是在从前的封建君主制度,还是到近代与现代的各式集权或民主政体,每个国家教育政策的编制无不关乎政治、仰赖政治、诉诸政治。民间关心教育的各界人士,与其一味的担心政治的种种权力算计将会戕害教育的本质,并乡愿式的疾呼让教育与政治脱钩,却又矛盾的寄生在执政党团的淫威之下苟延残喘;倒不如认清政治决定一切的关键,以积极的建言和行动来支援、壮大和确立真正尊重和坚守多元教育理念的政治风气,促使朝野阵营在百年树人的教育事业上时时兢兢业业的以各族群、各地域和各宗教人民的利益为依归。

此文刊载于2007年6月23日的《东方日报》“名家”版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_item.asp?NewsID=12945

延伸阅读

Post a Comment

0 Comments